10號樓位于汾陽路83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(yī)院內(nèi),,原為猶太俱樂部三德堂及教堂,,水塔位于花園內(nèi),均建于1942年,。
10號樓建筑具有法國現(xiàn)代派簡化的古典主義風格特征,。建筑主立面對稱構圖,在橫豎兩個方向均做“三段式”劃分,,外立面多處有弧形墻面造型,,西立面還有層層收進做法。南立面室外大樓梯直接通至二層入口,。窗間使用簡化的裝飾性壁柱,,且二、三通高,,四層單獨使用壁柱,柱徑減小,。壁柱為方柱,,上有凹槽,但柱頭花飾被大大簡化,。五層中部退后,,形成屋頂平臺。兩端立面采用凸窗,,上下貫通,。建筑上的古典裝飾被大大簡化甚至取消,體現(xiàn)出現(xiàn)代建筑思想的影響,。室內(nèi)外局部裝飾具有藝術裝飾派特征,。水塔造型簡潔,帶有裝飾藝術派風格的幾何形裝飾,。
1952年年底,,醫(yī)院正式接手該樓,將二樓用作小兒氣道異物病房及手術間,、三樓用作耳鼻喉科男病人病房,、四樓用作眼科病房,,五樓則為醫(yī)生宿舍,病房布局合理,,有利于工作,。一樓則用作食堂、總務科,、設備科,、藥房庫房、工會活動室等,。水塔則是用來蓄水,,并利用自身的高勢對10號樓提供送水,成為了該樓的配套設施,。
文化大革命期間,,10號樓原教堂部分建筑被大面積損壞,只得進行內(nèi)部修整,。
1989年,,10號樓五樓成為眼科研究所用房。
2009年至2011年,,陸續(xù)將各層面進行裝修,,醫(yī)院各行政科室已搬入辦公。
2005年10月,,該樓及水塔被列入上海市第四批優(yōu)秀歷史建筑,。
摘自《桃李燦燦 黌宮悠悠:復旦上醫(yī)老校舍尋蹤》